10bet体育app_10bet体育-投注*平台

图片

| 无障碍 长者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动态 > 国内教育
国内教育
  • ·

    2025年度国考报名开始

    2024-10-15

    从国家公务员局获悉,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5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报名从10月15日开始,共计划招录3.97万人。本次招录有2.75万个计划补充到县(区)级及以下直属机构,根据实际对艰苦边远地区基层职位的学历、专业、工作年限和经历等报考条件进行适当调整,进一步充实基层公务员队伍。本次考试录用公务员工作将政治标准作为首要标准。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把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贯穿全过程各方面,对政治上不合格的坚决不予录用。其中,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科目增设“政治理论”部分,重点测查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坚持充实和稳定基层力量。设置3000余个计划定向招录服务基层项目人员和在军队服役5年以上的高校毕业生退役士兵,鼓励引导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积极投身国防事业。设置2.67万个计划专门招录应届高校毕业生,服务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考生可于10月15日8:00至10月24日18:00期间登录“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5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专题网站”进行报名,公共科目笔试将于12月1日在全国各直辖市、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和部分城市同时举行。
  • ·

    闯出加速度 创出新天地

    2024-10-15

    “扎根中国大地,创新筑梦青春”“顶天立地,创新向未来”“我敢闯,我会创”……志愿者们一声声洪亮的宣言,将众人关注的目光拉进了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总决赛的现场。514万个项目、2083.6万人次学生报名参赛,覆盖国内外153个国家和地区5406所(国内3413所、国际1993所)学校……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自启动以来,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创新驱动,“百国千校千万人”大平台持续巩固并不断拓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着眼提高创新能力,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作为全国教育大会后举办的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青年学生创新活动,本次大赛有哪些亮点、哪些突破,又将赋予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以怎样的驱动力?以科技创新贡献高校智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当前,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加速演进,知识创新不断更迭,我们该如何迎接这未来之战?答案指向“创新”二字。2017年8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大学生回信,勉励大学生“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在亿万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进行的伟大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关怀,为大赛进一步深入开展指明了方向、为万千学子带来了前进力量。数据显示,今年以来,累计有480万名青年学生投身“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走进革命老区、城乡社区,用创新成果精准对接实际需求,在投身创新实践的过程中,强化使命担当,矢志艰苦奋斗,提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共上一堂创新承载家国情怀的“思政金课”。建设教育强国,高等教育是龙头。高校作为“高精尖缺”人才的供给高地,在解决重大关键问题、推动基础研究成果落地转化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发挥着基础研究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的作用。如何集聚高校力量,积蓄科技自立自强的磅礴之势?本次大赛正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的生动实践。五湖四海的大学生们齐聚上海,共赴一场创新盛宴。大赛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大赛决赛阶段,高教主赛道共有新工科类项目82.1万个、新医科类项目19.2万个、新农科类项目30.1万个、新文科类项目62.0万个、“人工智能+”类项目32.6万个。“科研是一个持续创新的过程,创新不能闭门造车。”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哪吒——全球首个‘海空一体’跨域航行器平台”项目团队成员金羽飞表示,通过比赛,他们得以和各领域专家、企业团队以及其他学校的师生交流学习,收获新的思路和想法,为下一步科技创新积蓄灵感。参赛项目中许多都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成果。比如,“中科华煜——本科生致力于高生物相容性止血凝胶材料开发的生物医疗企业”瞄准医疗痛点,“草地修复——行走高原的生态美容师”聚焦生态难题,“踢出她未来——乡村女童足球成长计划”为乡村振兴赋能……许多选手表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勇气向难题发起冲击,力争填补空白,打破“卡脖子”枷锁,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以产业孵化驱动成果落地与上海交通大学一路之隔的,就是著名的“大零号湾”。本次大赛的同期活动之一“大赛优秀项目资源对接会”也将在此举行。为何选址于此?“大零号湾”是上海目前唯一以“科技创新策源”定位的功能区,也是上海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承载区。从最初5万平方米的零号湾科技大楼,到如今成为占地37万平方米、拥有16个园区的科创载体、集聚入驻4000多家硬科技企业的“科创湾区”,“大零号湾”实现了从“创新平台”向“创新生态系统”的转变,成为全国创新孵化的典范,也为高校带来诸多学习经验。长期以来,高校科研成果和产业化之间仿佛隔着一条“河”,科研成果转化率低成为大家面临的普遍难题,而本次大赛就正中这一痛点,对症下药。大赛的获奖项目普遍产业化应用强、商业化价值高,涉及新材料、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精准医疗等领域,其中,部分项目已成立了成果转化公司,实现了产业化应用。比如,去年,“深言科技:创立了基于大规模预训练模型的新一代智能文本信息处理平台”一举获得亚军。团队负责人岂凡超表示,“项目通过清华大学自然语言处理实验室和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孵化,现在,已经正式推出了智能写作辅助产品”。“目前,我们已经完成种子轮、种子+轮等二轮融资,三轮融资将于10月下旬完成交割,公司估值近亿元,融资额达到千万元级。”北京大学寒序科技·概率计算芯片团队成员朱欣岳说。由此来看,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不仅仅是一场比赛,更是高校科研成果走上产业化之路的“试验场”。以创新教育赋能人才培养如何培养一大批适应国家发展需求的人才,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助力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实现?大赛强调以赛促教。探索人才培养新途径成为本次大赛的主要任务之一。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大赛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大赛把创新教育贯穿赛事活动全过程,让广大学生朝气蓬勃、追逐梦想。以科技发展为牵引,着眼提高创新能力,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拔尖人才培养。如今,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高校探索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比如,中南大学探索建立“实践育人服务项目”孵化课堂,采用“实践+服务”“实践+竞赛”“实践+科研”的模式,打造课程学习、项目实践、创业孵化、以赛促学的全流程服务平台;华中科技大学大力加强人才培养“特区”,实施实验室轮转课程等方式,为新工科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新范式;南昌大学在部分应用学科实验班试行“3+1+X”本硕贯通人才培养机制,3年“产业技能夯实”、1年“企业实习实训”和X年“产业前沿探索”,形成“基础夯实、实训提高、以赛促学、前沿探索”的全链条培养机制,让拔尖人才在校企共建的大课堂提升创新能力……????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时代使命。“在培养更多具有全局观念和前瞻判断力的战略科学家基础上,我国还要引育更多前沿领域的全球顶尖科学家、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科学家,并形成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人才梯队,在抢占科技制高点的过程中,成为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领跑者’。”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丁奎岭说。
  • ·

    网信部门公布12起网络谣言典型案例

    2024-10-15

    据中央网信办消息,近期,一些网络账号以无中生有、移花接木、翻炒旧闻等方式,编造公共政策、社会民生等领域的谣言,严重误导网民认知,造成公众恐慌,影响社会和谐稳定。针对这一现象,网信部门迅速行动,指导各大网站平台持续加大监测和处置力度,及时溯源并关闭谣言首发账号,累计处置相关违法违规账号8583个,公布网络谣言典型案例12起。其中,“留学生将享受申请自费留学奖学金等六大政策扶持”系谣言。近日,有账号在网上发布视频,称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召开发布会宣布“将扩大支持留学,留学生将享受申请自费留学奖学金、申请落户一线城市等六大政策扶持”。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特此声明,视频内容虚假不实,中心从未召开此发布会,从未发布过相关政策。所谓六大政策支持,主要是对部分地方有关政策的拼凑和夸大,并提醒广大留学生及公众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太原一学校开学第一天人去楼空”系谣言。一则“山西太原,家长称开学第一天学校人去楼空,‘没有一个人提前通知停止办学,靠家长间猜测提前转学’”的短视频在网上流传,微信公众号“山西网络举报”发文回应,经核实,太原并无视频画面中显示的学校,已确定该事件发生地不在太原,该信息为不实信息。
  • ·

    调整完善高校学生资助政策

    2024-10-14

    10月12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财政部介绍“加大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财政部部长蓝佛安表示,今年以来,中央财政下达就业补助资金667亿元,支持地方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职业技能培训等工作。1月至9月,全国教育支出3万亿元。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18万亿元,增长2%,其中教育支出增长1.1%。财政部副部长郭婷婷介绍,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了政府主导、学校和社会积极参与的全方位资助体系,主要包括国家奖学金和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费减免、生活补助、勤工助学等政策。2023年全国财政投入932亿元,资助高校学生超过3100万人次,通过财政贴息等政策,支持银行发放国家助学贷款700亿元。下一步财政部将会同相关部门从奖优和助困两个方面,分两步来调整完善高校学生的资助政策。第一步,在2024年推出4项政策措施。一是国家奖学金奖励名额翻倍。本专科生国家奖学金名额,从每年6万名增加到12万名;硕士生国家奖学金名额,从每年3.5万名增加到7万名;博士生国家奖学金名额,从每年1万名增加到2万名。二是提高本专科生奖学金奖励标准。本专科生国家奖学金奖励标准,从每生每年8000元提高到10000元;本专科生国家励志奖学金奖励标准,从每生每年5000元提高到6000元。三是提高本专科生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从2024年秋季学期开始,平均资助标准从每生每年3300元提高到3700元。四是加大国家助学贷款支持力度。额度提高,将本专科生最高贷款额度从每生每年1.6万元提高到2万元,研究生从2万元提高到2.5万元;利率降低,按照同期同档次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减70个基点执行。第二步,2025年提高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奖励标准。同时,还将提高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并扩大资助范围。
  • ·

    各地开展多种活动庆祝少先队建队75周年

    2024-10-14

    2024年10月13日是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75周年纪念日。连日来,各地少先队开展“红领巾爱祖国”主题活动,在主题队课、主题队日、入队仪式等活动中重温少先队的光荣历史,寻访新时代伟大成就,展望中国式现代化美好图景。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少年儿童和少先队工作。在四川,“牢记回信嘱托,争当少年先锋”示范队课在南充市嘉陵区之江小学进行。今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该校学生回信,对这些年来学校越办越好,同学们勤奋学习、热爱劳动、健康快乐成长表示欣慰。《拿干净的金牌》《和世界奏一部“椒”响曲》《爷爷的老布鞋》……队员们在生动的现实案例和身边的故事讲述中,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了解新中国建设发展伟大成就,感悟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在云南,少先队员们来到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前,学习了解各民族一心向党、团结奋斗故事,立志发扬先辈光荣传统,续写誓词碑故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守祖国疆土、共建美好家园,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越开越绚烂。不少少先队员表示,在庄重的少先队仪式中倍感光荣。“我们有志向,我们有梦想,我们是祖国的明天和希望……”在西藏拉萨第二小学集体入队仪式上,480多名新队员第一次戴上鲜艳的红领巾,铭记光荣的时刻,在《少年有志》的歌声中牢记新时代好少年的要求。出旗,敬礼!一场庄严的新队员入队仪式在新疆某军营举行,少先队员们听边防官兵讲述戍边故事,观摩日常军事训练,致敬边防官兵扎根边疆、忠诚戍边的奉献精神。也有少先队员在实践寻访中传承红色基因。在江西南昌,城市和乡村的少先队员手拉手乘坐“红领巾巴士”,寻访红色地标建筑,沉浸式学习了解党史故事。在贵州,队员们走进遵义会议会址,观看红色舞台剧《伟大转折》,探寻革命年代波澜壮阔的红色记忆,感悟党、团、队一脉相承的红色血脉。在广东,原创大型红色话剧《先锋少年》在广东艺术剧院首演,邓金娣、罗志群等贫苦儿童得到党的关怀,入读劳工子弟学校,加入劳动童子团,树立远大革命理想、参与少年儿童运动的故事被搬上舞台,队员们用生动的演出再现当年的革命岁月,表达从小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少先队员们在新时代发展成就中立志与祖国共成长。在青海,遨游太空的五星红旗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诞生地升起,队员们在中国原子城纪念馆前参加庄严的升国旗仪式,与航天员面对面交流,立志为建设航天强国作贡献。
  • ·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大讲堂正式启动

    2024-10-14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由国家民委指导、中国传媒大学制作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以下简称《概论》)大讲堂课程视频于近期面向全国推广使用。10月13日,《概论》大讲堂在中国传媒大学举行启动仪式。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国家民委主任、党组书记潘岳,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何光彩出席启动仪式并致辞。潘岳介绍,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编好用好《概论》等教材的重要指示,国家民委组织编写了这本教材,填补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国家统编教材的空白。《概论》教材以可视化方式创新传播,把历史叙事变成影音图像,推动《概论》从课堂走上荧幕、从校园辐射社会,增强了针对性和吸引力。运用好、传播好大讲堂课程视频,是推动有形有感有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创新高校思政教育、引导各族青年学子深植共同体理念的全新模式,值得大力推广。何光彩表示,教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着力指导各地各高校用好《概论》教材,现已覆盖全国近千所高校。中国传媒大学牵头制作《概论》大讲堂,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出了表率。希望进一步将大讲堂打造成为研究阐释的平台、成果转化的平台、示范展示的平台、宣传教育的平台,为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出更大贡献。
  • ·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总决赛开幕

    2024-10-12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总决赛现场比赛及同期活动10月12日至15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本届大赛自4月份正式启动以来,共有来自国内外153个国家和地区、5406所高校的514万个项目、2083.6万人次学生报名参赛。本届大赛由教育部等12个部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大赛全面突出创新,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锚定教育强国建设新部署新要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积极推动创新教育贯穿教育活动全过程,促进高校创新成果转化应用,进一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赛坚持“我敢闯 我会创”的赛事主题,围绕“更中国、更国际、更教育、更全面、更创新、更协同”的总体目标,深入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有力发挥高等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龙头作用,着力培养敢闯会创的有为青年人才,持续打造新形势下中外青年人文交流的世界品牌。本届大赛汇聚全球知名高校、企业和创业者,共有来自国外149个国家和地区的1993所学校、12063个项目、39380人报名参赛,覆盖了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等152所世界百强高校,真正成为世界青年学生高度关注、广泛参与的国际创新盛会,有力促进了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肤色青年学生跨时空交流,推动形成了世界青年学生共同思考、共同合作、互相包容、互相支持、携手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良好生态。大赛历经5个月的层层选拔,1410个项目入围总决赛,角逐高教主赛道、“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职教赛道、产业命题赛道、萌芽赛道的各项荣誉。总决赛期间还将举办三项同期活动,包括世界大学生创新论坛暨世界大学生创新联盟成立仪式、大赛优秀项目资源对接会、大学生创新成果展等。
  • ·

    “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启动

    2024-10-12

    按照2024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计划安排,为整治网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规范使用乱象,塑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和育人生态,近日,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印发通知,部署开展“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专项行动聚焦部分网站平台在热搜榜单、首页首屏、发现精选等重点环节呈现的语言文字不规范、不文明现象,重点整治歪曲音、形、义,编造网络黑话烂梗,滥用隐晦表达等突出问题。专项行动要求,各地网信、教育部门要强化协同联动,形成依法管理和正面引导合力,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群众反映集中的问题,聚焦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权益保护,畅通举报渠道,集中清理不规范、不文明网络语言文字相关信息,严格落实整治任务。鼓励各地结合工作实际,加强语言文字相关法律法规科普宣传,倡导文明用语用字,营造全社会重视和参与的良好氛围。
  • ·

    教育系统“乐学敬老”联合行动启动

    2024-10-12

    近日,教育部在国家老年大学举办“乐学敬老”联合行动启动仪式。现场,教育系统“乐学敬老”联合行动启动,国家老年大学发布首批“国医名师课”,公布2024年全国老年教育教学成果展评选结果,“青春伴夕阳? 为老志愿行”志愿服务倡议发布。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乐学敬老”联合行动旨在推动央地联动,引导各地创新载体形式、丰富活动内容、突出地方特色,在全社会营造敬老爱老的良好氛围。各地要紧贴老年人实际需求,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学习教育活动,满足老年人多元需求;充分调动基层组织和老年教育机构的积极性,为老年人开展学习、组织活动搭建平台,把优质老年教育服务覆盖到基层社区乡村;充分调动教育资源,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师生开展志愿服务,让老年人享受幸福美好的晚年生活。“国医名师课”首批包含《中医药传统文化与基本知识》《老年人中医体质辨识与调理》《养生功法八段锦》等课程,线上注册国家老年大学即可登录学习。近期各地将开展形式多样的老年文体活动、老年教育送教进基层活动、“主动健康”学习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国家老年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23年3月挂牌成立以来,学校已在各地设立了5.5万个基层学习点,全国老年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已汇聚422万分钟课程资源,注册用户超过341万人,累计提供学习支持服务9307万人次。
  • ·

    第四轮全国交通运输职业教育援疆工作启动会召开

    2024-10-12

    第四轮全国交通运输职业教育援疆工作启动会10月11日在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召开。来自全国各地24所交通类高职院校的代表参会。会上发布了《交通运输职业院校组团支持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年—2027年)》,明确今后4年,将以全国交通运输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为对口援助协调平台,继续发挥全国交通运输高职院校的示范辐射作用,精准援助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会上,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援疆院校签署交通运输职业院校组团支持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高质量发展协议。交通运输职业院校组团支持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按照“共建、共享、可持续、可实现”的原则,依托“组团式”“项目化”帮扶模式,采取定期与不定期、单派与互派、线上与线下、工作任务申请与认领相结合的形式,建立新疆交职院与内地交通院校共享优质交通教育资源的常态化机制。重点围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一体两翼五重点”目标任务,以教育教学改革、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师资科研队伍、产教融合、国际教育交流为主要内容,解决新疆交职院人才培养中的短板和弱项,全面提升新疆交职院办学治校水平,夯实新疆交通职业教育自给能力。
  • ·

    彰显青春风采 书写时代故事

    2024-10-10

    “我们满怀期待,奔赴下一场山海。”近日,在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的第四届“用英语讲中国故事”活动特别节目《中国故事汇》上,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少年代表在舞台上载歌载舞。第四届“用英语讲中国故事”活动由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中国教育电视台、新航道国际教育集团联合主办。8个月来,全国各地的大学生、高中生,与来自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的来华留学生齐聚这个盛会,以故事会友,传播中华文化,留下一个个精彩瞬间。自信阳光彰显新时代青春风采“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来自云南师范大学的缅甸留学生陈志雄一袭白衣,雄浑激越的演绎让现场观众震撼不已。浙江大学学生林诗逸用英文演绎的越剧唱段优雅婉转,让人沉浸其中。流利的英语,生动的表达,选手们妙语不断,观众掌声连连。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交错中,他们引经据典,侃侃而谈,声情并茂的讲述充分展现了当代青年的昂扬风采和当代中国的蓬勃活力。书法、舞蹈、剪纸、弹奏……他们各出奇招,精彩纷呈的表演彰显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在古今人物故事中抒发家国情怀,从历史文化和现代成就中感悟大国风范。在中外青少年展演舞台上,一个个五彩斑斓的故事,绘就出一幅幅“中华文化 世界传播”的美好图景。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院长、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副会长赵杨作为本次活动的评委,对选手们的表现赞不绝口。“今年选手们的故事涵盖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不仅体现了他们对中国文化内涵的深刻理解,在呈现效果上也颇具故事性和欣赏性。”赵杨说。作为活动形象大使,厦门大学美籍教授潘维廉参与并见证了活动的发展,更为选手们在展演中的成长而感到欣喜。“‘用英语讲中国故事’活动如同一场盛大的文化联欢会,让不同国家的青少年齐聚一堂,更加了解彼此,更在活动中收获了尊重和友谊。”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交相辉映“我之前去过一个为孤独症儿童建立的福利机构,当时感触很深,那群孩子真的很不一样。”厦门大学大一学生郭亦捷分享的故事让现场观众为之动容。“我分享自己的故事和经历,也是想呼吁大家跟我一起,将‘小我’融入‘大我’,报效祖国,服务社会。”郭亦捷说。在第四届“用英语讲中国故事”活动中,许多青少年像郭亦捷一样,把自己的亲身体验和身边的故事分享给更多的朋友。苗族姑娘王靖溪总会在假期回到家乡湘西苗寨,穿着一身民族服装向前来观光的中外游客们介绍家乡文化。多年来,亲身感受和参与到家乡的变化中,王靖溪感触颇深,“希望能有更多同龄人和我一起讲好中国乡村的故事”。鲜明的地方特色,浓厚的人文色彩,不仅让中国青少年津津乐道,也让世界各地的青少年兴致盎然。来自印度尼西亚的曾小菁因为对中国影视剧感兴趣而开始学习中文,现在,已经在南开大学学习两年的她,兴趣只增不减。“了解得越深,中国文化就越吸引我。”曾小菁说。上学之余,曾小菁喜欢在假期约上朋友一起去各个城市走走看看。“我最喜欢的城市是西安。西安是一座古老而神秘的城市,能在一个城市里参观到这么多有代表性的古建筑和博物馆,对我来说是非常震撼的。”“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实践和体验。”西安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温广瑞表示,“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去感知中国传统文化,如参观各地的名胜古迹、古代建筑、博物馆等;另一方面也要带领他们感受中国现代文化,感受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所带来的全新变化,更好地把中国文化融入到故事当中。”在中外青少年展演的舞台上,透过精彩纷呈的故事,青少年们讲述时传递出的真挚与赤诚,总能直抵人心。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交相辉映,在青少年们的讲述中,愈发熠熠生辉。双向奔赴中书写精彩故事故事的精彩不止于讲述,文化的魅力不止于舞台。我最喜欢的中国人物、我为中国故事代言、我眼中的中国文化……与一个个引人入胜的中国故事形成呼应的,是在各国青少年间燃起的探寻中国文化的热潮。青衫舞动翩翩起,铜钹声声悠扬韵。来自湖南师范大学的越南留学生杜如琼带来一段曲调悠扬的花鼓戏,令人陶醉。杜如琼在长沙第一次观看花鼓戏演出时,就被其浓郁的地方特色所吸引。“我深刻体会到中国戏剧的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也更加理解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我非常佩服中国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方面所作的努力。”杜如琼说。同样为中国文化着迷的还有伊朗姑娘风舟。小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让风舟读到《后羿射日》的故事,从此便打开了她走进中国古老而神秘的神话世界的大门,也让她与中国古典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希望这些丰富多彩的故事能被更多人知晓。”风舟说。在这场文化交流的盛宴上,外国青少年们用独特的视角观察着中国,中国的青少年们也在用小切口展现大视野,描绘着多彩多姿的家乡。来自英国伦敦艺术大学的李彦旻分享了她在国外通过表演戏曲传播中国文化的故事。“当我踏出国门的那一刻,身上就好像有了一个天然的责任,那就是我要代表我的祖国,要向世界展示中国青年的形象。”说到自己为传播中国文化所做的一切,李彦旻表示,自己可以做的还有更多。厦门双十中学学生曾翔宇有骑车环行家乡厦门岛的爱好,他一边骑行一边拍摄,把他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录成视频并配上英文解说,分享到视频网站上。“希望大家都能用自己的方式去记录身边发生的美好点滴,让世界去认识最可爱也最真实的中国。”曾翔宇说。“用英语讲中国故事其实是一个双向奔赴的过程。”中央民族大学国际合作处副处长石嵩表示,青少年们一方面将自己学到的语言运用到实践中去检验自己的所学所得;一方面又能以一种跨文化换位思考的方式,让想了解中国文化的朋友们听到更加精彩的中国故事。涓涓细流成沧海,点点星火聚成炬。用英语讲中国故事的“大潮”正是在这样的双向奔赴下奔涌激荡,吸引无数青少年逐浪前行。????“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青年的身影在中国故事里愈加瞩目,青春的色彩在时代的光谱中更为绚丽。他们以砥砺奋进的新风貌勇毅前行,书写着属于他们的时代故事。
  • ·

    2025年研考网上预报名今日启动

    2024-10-09

    教育部近日印发《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部署各地各招生单位做好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工作。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时间为2024年12月21日至22日,考试时长为6小时的考试科目在12月23日举行。《规定》明确,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包括网上报名和网上确认两个阶段。网上报名时间为2024年10月15日至10月28日(网上预报名时间为2024年10月9日至10月12日,相关工作安排由各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确定并公布),每日9:00—22:00。网上报名结束后,各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将组织网上确认工作,对考生报名信息进行审核。考生应在规定时间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参加报名,按要求如实填写并提供真实材料。所有考生均须参加网上报名和网上确认,签署《考生诚信考试承诺书》并遵守相关约定,逾期不得补办。《规定》要求,统筹建设和使用标准化考点,部署协调本行政区域内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招生考试机构及招生单位、各级各类学校,安排充足的考位和考试工作人员,服务保障考试组织工作。省级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应统筹考虑考生规模、考务组织、服务保障等因素,安排充足的考试服务资源,合理设置并公布报考点,妥善安排考生报考和咨询。积极为残疾人参加考试提供必要支持条件和合理便利。????《规定》强调,招生单位在复试前应当严格采取人证识别及相关信息库数据比对等措施,加强对考生身份审核,复试期间要坚持并完善随机选定考生次序、随机确定导师组组成人员、随机抽取复试试题等管理方式,加强复试过程监管,确保公平公正。招生单位接受所有考生调剂申请均须通过教育部“全国硕士生招生复试调剂服务系统”进行。
  • ·

    以新农科建设服务强国建设

    2024-10-08

    2019年9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充分肯定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涉农高校为“三农”事业发展作出的积极贡献,深刻阐述了高等农林教育的重要意义和涉农高校的历史使命,并对广大涉农高校办学方向提出新要求,成为新时代涉农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服务强国建设的根本遵循。今年9月26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重要回信精神五周年座谈会在京召开。5年来,全国高等农林教育战线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以新农科建设为统领,不断推动高等农林教育改革创新和高质量发展,呈现出格局性变化。全面推动新农科建设? 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2019年,教育部党组印发《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重要回信精神的通知》,迅速掀起全面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的热潮。教育部先后推出“安吉共识”“北大仓行动”“北京指南”,奏响新农科建设三部曲,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扎根中国大地掀起高等农林教育质量革命。2022年,印发《关于加快新农科建设 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意见》《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指南》等文件,对深化高等农林教育改革作出系统部署。各地坚持党委领导、党政齐抓,制定实施方案,出台配套政策,涉农高校持续创新实践,形成了统筹推进新农科建设发展大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生知农爱农素养不断提升。“涉农高校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切实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近年来,43所涉农高校将耕读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系列化、品牌化的耕读教育实践活动,精心打造了59门耕读教育相关的国家级一流课程,建成330多个耕读基地。广大青年学生深入田间地头和村屯农家,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解民生、治学问,把论文书写在祖国大地上。”座谈会上,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代表全国涉农高校汇报了工作情况。发挥多学科综合优势,着力培养拔尖创新农林人才。“浙江大学优化专业培养模式,建设‘农学+X’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中心,打造农业工程、农林经济管理等交叉复合型专业。新建生物育种科学专业,设立新农科实验班,完善本博衔接的课程体系,突出国际化和全面科研训练,培养未来农业科学家。”浙江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吴健介绍。深化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持续创新。“学校推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成立双碳未来技术学院,建强生物拔尖基地,开办生态菁英班,设立产教融合班,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北京林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李召虎说。北京市东郊农场党委书记、董事长贾先保介绍:“首农食品集团作为北京最大涉农国企,依托产业优势,加强与高校院所科技合作,通过与院校开展实习实训、专业人才培养、产学研究合作等途径,为相关院校培养人才提供资源平台,为集团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勇担强农兴农使命? 支撑服务国家战略更加有力5年来,高等农林教育战线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持续提升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能力。锚定种业振兴战略需求,华中农业大学校长严建兵分享了学校“三创”育英才成绩单:“校企联合培养农牧行业领军人才,培养学生创新、创造、创业的‘三创’精神,提升创新新技术、创造新品种、创业新领域的能力,为我国生猪产业输送了50%以上育种总监。”河南是农业大省,也是高等农林教育大省。河南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河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毛杰介绍,新时代,高等农林教育大有可为。5年来,河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立地顶天,勇担兴农强国使命。一是加大学科建设力度,持续加强24个农林类省重点学科建设。二是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引育了3位院士以及5名长江学者、6名中原学者。三是提升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建设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15个。5年来,涉农高校构建多元乡村振兴服务体系,以农林科技赋能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扶贫研究院等各类农业科技服务组织机构1500多个,组建专家特派团队超7000人。建成覆盖31个省份的1800多个科技小院,2700余名指导教师和产业专家、1万余名研究生投身科技小院,真正实现“零距离”服务“三农”。在新疆农业大学,8000余名师生投身南疆99个村落,服务当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形成30余个基层服务品牌。“学校组建‘三农’服务团,在特色林果、草原生态等领域形成技术服务优势,在农业节水、农村信息化等方面形成特色服务品牌,学校入选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新疆农业大学党委书记谢树青说。与此同时,涉农高校服务支撑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积极践行“两山”理念,开展生态修复和生态环境治理,推动区域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青海大学持续加强三江源区的生态保护和流域综合治理,累计治理黑土滩1500万亩、坡地1.5万亩。东北林业大学以科研支撑林草领域高质量发展,为黑龙江省碳汇开发提供体系完备的技术支撑。扩大教育对外开放? 高等农林教育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5年来,全国高等农林教育战线深入推动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提升中国高等农林教育的世界影响力、感召力和塑造力。构建了多元化国际教育交流合作新格局。涉农高校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打造国际农林人才培养高地。中国农业大学搭建并依托世界顶尖涉农大学联盟(A5联盟)等重要平台,推进高质量合作办学与联合人才培养,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全球农业发展提供中国经验和人才支撑。今年7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乌兹别克斯坦成立塔什干分校,走出农林教育“出海”新路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黄思光说:“学校聚焦中国—中亚农业教育合作需求,着力培养知华友华农林人才。未来,学校将不断提升与中亚国家开展农业科教合作的层次和水平,加快建设旱区农林人才中心、‘一带一路’国际农业合作中心和创新高地。”强化了学术交流与合作平台建设。涉农高校积极与国外高校、研究机构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合作项目等高层次科学研究交流机制,构建国际高等农林教育合作网络,持续提升国际影响力。东北农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刘竹青介绍:“学校联合63所国内高校和27所俄方高校,成立中俄寒地农业大学联盟,共建两个中俄联合实验室,在深化中俄两国农业科技务实合作的同时,推动了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提升了培养保障粮食安全人才的水平。”打造了全球减贫和农业发展“中国方案”。涉农高校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新型农业生产、生态修复等技术“走出去”,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上海海洋大学积极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空间,不断提高我国渔业对外合作水平。“我们承办第四届全球水产养殖大会,响应《上海宣言》倡议,与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合作成立全球首个水产生态养殖中心。渔业技术服务遍布澜湄、东盟、太平洋岛国等区域,承担FAO—南南合作项目。”上海海洋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万荣说。
  • ·

    奥运冠军走进校园分享冠军成长之路

    2024-10-08

    巴黎奥运会已经结束,但奥运精神的火炬还在大中小学校园中传递。近段时间,郑钦文、陈梦、李雯雯等奥运冠军们走进校园,站到讲台上言传身教,鼓励青少年不要畏惧失败,勇敢追梦。成长故事的分享、体育精神的传播,都让青少年获得的榜样激励力量持续放大。冠军体育课:讲述夺冠历程 ?传播体育精神近日,湖北省体育局“弘扬奥运精神 传递榜样力量——奥运冠军下基层”活动在华中科技大学光谷体育馆举行。巴黎奥运会女子网球单打冠军郑钦文、巴黎奥运会跳水女子双人3米板冠军昌雅妮、巴黎奥运会皮划艇静水女子500米双人划艇冠军孙梦雅回到华中科技大学,为数百名师生上了一堂生动的冠军体育课。奥运冠军代表郑钦文用“萌芽、突破、狂喜、求学、回味”5个关键词,分享了她的成长经历和奋斗故事。从儿时种下冠军梦想,到成为128年奥运历史上第一个拿到网球单打金牌的亚洲运动员,郑钦文经历了艰苦的磨炼、等待、爆发,也迎来了收获的喜悦。她勉励现场的青年朋友们,要勇敢地去做梦。她说:“只有先做梦,你才能够有那么一个目标去实现。这一路上可能会有艰辛、困难、疑惑、怀疑、泪水和失败,但所有的失败都是为了那一刻的成功,一定要享受这个过程。当你站在世界之巅回头望去,你会发现过去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对我来说,人生的意义就是不枉此生、不虚此行。”据悉,郑钦文是华中科技大学体育学院2023级运动训练专业本科生,孙梦雅是该校体育学院2022级运动训练专业本科生,昌雅妮则是该校2020级运动训练专业本科生。“特派教师”:成长无惧失败 ?勇敢追求梦想“一上午的‘特派体育教师’,走进小学,感叹与自己那个时代天差地别的环境,分享了自己的成长故事,看到乒乓球运动在小学生中这么受欢迎,很开心。”日前,在巴黎奥运会乒乓球混双项目冠军王楚钦的微博上出现了一段最新的动态。同一天,他的混双搭档孙颖莎也在微博上晒出在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的活动动态,写下“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大家继续一起努力吧”。原来,这对巴黎奥运会乒乓球混双项目冠军近日走进了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以“特派教师”的身份为学生们讲述冠军成长历程。“中华体育精神大讲堂”校园宣讲及“冠军体育课”运动员进校园活动中关村第三小学站由国家体育总局宣传司主办。在“中华体育精神大讲堂”校园宣讲环节中,王楚钦与孙颖莎分享了各自从接触乒乓球运动到加入国家队,最终在奥运会上荣获最高荣誉的成长历程,让小学生们了解到成为冠军的路上,运动员要克服的重重困难。他们用自己在困难面前的坚持告诉学生坚持不懈与持续努力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们不要畏惧失败,勇敢追梦。为了让学生们近距离感受奥运冠军的风采,王楚钦与孙颖莎在“冠军体育课”上通过趣味颠球的方式进行了乒乓球技术的展示。两位冠军还与学生代表现场切磋球技。过程中,王楚钦与孙颖莎还扮演起体育教师的角色,耐心教授学生们正、反手挥拍的动作要领,幽默的风格使这堂特殊的体育课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活动中,学生们向王楚钦和孙颖莎送上精心准备的礼物。孙颖莎收到的书法祝福是“梦想成长幸福”,而王楚钦收到的书法祝福是“向上生长,少年榜样”。学生们祝福两位冠军在未来的赛场上继续创造佳绩,为国争光。体育思政课:展示中国力量 ?传递爱国“强音”近日,南开大学八里台校区体育馆内,热情洋溢的南开学子挥舞着五星红旗,汇成一片青春飞扬的海洋。“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正在进行中。奥运冠军们一登场,现场气氛就瞬间被点燃,一堂体育思政课精彩上演。巴黎残奥会女子50米自由泳冠军蒋裕燕、女子举重67公斤级冠军谭玉娇,巴黎奥运会女子举重81公斤以上级冠军李雯雯、男子举重102公斤级冠军刘焕华、女子拳击50公斤级冠军吴愉、艺术体操集体全能冠军丁欣怡与国家举重队副主教练吴美锦分别讲述了比赛和成长经历,鼓励学子们要顽强拼搏、敢于追梦。巴黎奥运会乒乓球女单和女团冠军陈梦一上台,现场的欢呼声便不绝于耳,“希望你们在学业的这条道路上,无论遇到了多大的困难,都能够一路向前,坚持下去。”陈梦说。巴黎奥运会男子100米自由泳冠军、男子4×100米混合泳接力冠军潘展乐在大家的欢呼声中出场,他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一百年前,张伯苓老校长的‘奥运三问’,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潘展乐说,百年后的今天我们自信满满,我们可以和世界最优秀的选手同场竞技,拔得头筹。“向世界展示中国力量、中国精神,是青年一代的共同使命。”潘展乐言语铿锵。活动现场,全场师生、嘉宾与南开大学学生合唱团一道唱响《歌唱祖国》:“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 ·

    多部门共同开展“传承红色基因、学思践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宣讲

    2024-10-08

    近日,教育部联合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退役军人事务部、国务院国资委等部门共同开展全国高校“传承红色基因、学思践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宣讲,邀请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院士、国企骨干、先进人物、退役军人、党史研究专家、高校思政专家等100名专家组建宣讲团,赴全国各地为高校学生讲述革命战争故事、建设发展故事、改革开放故事、奋斗强国故事、教书育人故事,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感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体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年光辉历程中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目前,已成功举办各省(区、市)示范宣讲20余场,累计覆盖师生近8万人次。伟大精神,代代相传“伟大建党精神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凭空想出来的,它承载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理论创新、自身建设和实践创造的历史经验的高度概括。”山东大学原党委书记郭新立在山东为师生深刻阐释了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号召广大师生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奋力肩负起推动强国建设的责任担当。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七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毛胜,在山西带领师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伟大精神的重要论述,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从党的伟大精神中汲取力量,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中国共产党正是在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的指引下,一代一代地把我们的理想变成现实,我相信弘扬这样一种伟大精神,能够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在天津,北京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王炳林围绕“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价值与弘扬路径”进行宣讲,带领大家深刻感悟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和真挚情怀,进一步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信念。“在党的号召下,在国家建设的紧迫需要面前,他们义无反顾,昂首西行,表现出崇高的政治觉悟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在陕西,西安交通大学西迁精神研究中心特聘教授贾箭鸣结合西迁老前辈的榜样力量,讲述西迁新传人的远大志向,鼓舞新时代青年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奋勇前行。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最美高校辅导员孔祥慧在辽宁为青年学生们阐述了雷锋精神的深刻内涵,勉励广大学生做对党忠诚的信仰者、做助人为乐的奉献者、做脚踏实地的奋斗者。在广西,华南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陈金龙面向师生围绕改革开放精神进行宣讲,鼓舞青年用青春之行动,在改革开放新征程上创造新的青春业绩。科技报国,自立自强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郭子建以科研实践为证,在江苏向学子们诠释了科学家精神,激励青年学生勇于探索、勤奋学习,将个人梦想与国家未来紧密相连。在上海,全国模范退役军人、最美退役军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八研究院项目总师张励讲述了“从戈壁滩到实验室”的故事,回顾了自己20年拼搏实现科技报国梦想的光辉历程,向广大师生深刻诠释一名普通科技工作者对航天事业的忠诚担当。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改革先锋、载人深潜英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第七〇二研究所副所长叶聪走进湖南,带领师生回顾了深潜勇士们从“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到“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的艰辛研制历程,号召师生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应有贡献。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福建农林大学根系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廖红走进江西,用切身经历鼓励师生们持之以恒投身科研事业,将学术成果落实到田间地头,利用科技创新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对历史最好的纪念是创造全新的历史,对精神最好的传承是弘扬伟大的精神。”全国最美教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徐川面向湖北高校师生,讲述了老一辈科学家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感人故事,阐释了“两弹一星”精神的深刻内涵,鼓励青年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扎根一线,无私奉献在重庆,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全国助人为乐模范、最美奋斗者谢彬蓉讲述了自己退役后扎根四川凉山美姑县扎甘洛村支教10年,用实际行动守护山区儿童健康成长的感人事迹,激励青年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奉献青春力量。在浙江,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道德模范、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有限公司九分厂总装工王曙群,结合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分享了自己扎根航天事业一线、一路攻坚克难的故事和感悟,激励青年学生脚踏实地、仰望星空,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全国最美教师、贵州黔西南望谟县实验高中副校长刘秀祥走进云南,他“千里背母上大学”和毅然回乡教书育人的故事引发师生强烈共鸣,现场多名师生感动落泪。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最美职工、退役军人龙兵在贵州围绕抗洪精神,动情分享了自己两次参与抗洪抢险的经历和感受,用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感染着每一名聆听者。河南红旗渠干部学院副院长陈晓萍在四川为师生生动解读了“什么是红旗渠”“为什么要修红旗渠”“为什么能够修成红旗渠”,在场师生无不为林州人民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所触动。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副馆长王颖在内蒙古从“历经苦难、赤诚报国”“为国分忧、艰苦创业”“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等方面叙述了王进喜的艰苦奋斗史,进一步介绍了铁人精神的由来,深刻阐释了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工人爱国奉献的赤子情怀。爱国奋斗,建功立业在青海,中国人民解放军马兰基地原政委、“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孔令才结合丰富生动的历史细节,阐述了“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展现出的伟大精神,鼓舞更多有志青年砥砺奋斗品格、勇立时代潮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韩喜平在吉林向师生宣讲了“拼命黄郎”黄大年、“大国工匠”李万君等人的光荣事迹,鼓励学生们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争当开路先锋、事业闯将。“对于我们一线工人来说,践行好劳模精神,就是对伟大建党精神最有力的传承和弘扬!”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改革先锋、时代楷模、国家电网天津市电力公司滨海供电分公司运检部配电抢修班班长张黎明走进黑龙江,结合自身奋斗故事,向广大师生生动诠释了劳模精神的深刻内涵。“坚持自主创新虽然艰难,但当无数的‘问号’终变成一个大大的‘感叹号’时,就能明白所有的努力与汗水都是值得的。”中交一航局深中通道项目部常务副总工程师、副总经理宁进进,在广东带领师生回顾了深中通道建设者们敢为人先、攻坚克难、创下10项世界之最的奋斗故事。在西藏,中铁一局新运工程有限公司梅龙高铁工程运输党支部书记马建争以自己和工友参与青藏铁路建设的亲身经历,号召新时代青年积极投身国家发展建设,做新时代的开路先锋。????今年10月至12月,各地各高校将持续邀请伟大精神亲历者、见证者、传承者等,以报告、访谈、座谈等多种形式开展宣讲,并深入中小学、街道社区、部队、乡镇、企业等地开展巡讲,在学习和践行中涵养“强国一代”的志气、骨气、底气,凝聚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青春力量。